你以为的判定酱香型白酒的标准,就是你以为的?

喝点好酒,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”。然而,什么酒是好酒,却不是每一位爱酒之人都能精准掌握的。今天,本文将撕下那些鉴酒江湖杂耍的面具,带你认清事实。

如何分辨酒的好坏? 民间有“科普”,江湖有“套路”,比颜色、看挂杯、辨酒花、拉酒线……各种奇门遁甲般的招数流传于朋友圈。 消费者哪里见过这个阵势啊,如此新鲜、刺激、一招制胜的“绝招”怎能不拿出去秀秀。于是,狂发朋友圈,积极组酒局,一传十、十传百,大家以为得到了真传绝技,实则是以讹传讹。 套路容易得人心,杂耍可以添乐趣,不过最怕在于——讲究了半天的“好酒”,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烂酒。

No.1 透过杯子看酒体颜色

误 区 很多人认为发黄的酒是陈年老酒,所以这种酒一定是好酒。

正解: 中国白酒十二种香型中,大部分香型的色泽标准均为“无色”,少部分香型如酱香型才会有“无色或微黄”的感官指标。好酒也许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渐渐变黄、产生陈味,但这是一个复杂的理化过程,不是评判好酒的绝对标准。另外,通过在普通酒体中加入焦糖色,或采用浸泡有色物质的方法,也可以造出酒体发黄的假象。

No.2 摇动酒杯看挂杯

误 区 轻轻摇动酒杯,再逆时针转动酒杯,观察酒液的挂杯度,挂杯越好酒质越好。

正解: 挂杯是因为酒体较为粘稠,这种现象在陈年老酒上特别明显,因为经过多年的陈贮,水分子与酒分子缔合度较好。不过,挂杯好的一定就是好酒是不对的,挂杯是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引起的“热毛细对流”,只能用以判断酒精、糖分和甘油的含量,且人为添加增稠剂,也可以增加酒的挂杯度。

No.3 晃动酒瓶看酒花

误 区 晃动酒瓶时,酒液就会泛起泡沫,这就是人们俗称的“酒花”,有人认为酒花多的是好酒,酒花少的则酒质较差。

正解: 根据大小,酒花可以分为大清花(黄豆大小)、小清花(绿豆大小)、云花(米粒大小)、二花(大小不一)、油花(小米1/4大小)几种类型。酒精浓度不同,酒液的表面张力就会不同,酒花越大,酒度越高;酒花越小越少,酒度越低。所以,酒花只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,并不是判断酒质好坏的标准。

No.4 拉酒线看长度

误 区 有人将拉酒线作为辨别优劣酒质的方法,认为酒线拉得越长越细,酒质就越好。

正解: 酒线的形成是由瓶口的形状和装置决定的,与酒质没有关系,一般使用瓶口内置球珠,出酒缓慢的瓶型装的酒都能拉出酒线,而广口瓶则很难拉出酒线。

No.5 加水鉴别“纯粮固态酒”

误 区 酒加水之后,如果变浑浊就是纯粮食酒,如果加完水之后还依然清澈透明,就是酒精勾兑酒。

正解: 高度酒加水之后,酒中的一些不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及酯类会形成乳浊液,酒体变混浊。不过市面上也有一些高度白酒,为了便于人们加冰、加水饮用,在生产过程中将高级脂肪酸及酯类去除了,加水并不会出现浑浊现象。所以,加水后浑浊与否,并不能成为评判酒是不是“纯粮酿造”的依据

No.6 燃烧白酒看火焰颜色

误 区 燃烧白酒,看白酒燃烧的火焰,如果燃烧时火焰主要呈黄色,则这个酒是粮食酒,如果火焰主要呈蓝色,则这个酒主要是酒精酒。

正解: 酒的主要组成为水和乙醇,其中乙醇是决定燃烧火焰状态的主要因素,燃烧充分不充分也会影响火焰的颜色。一般而言,燃烧的白酒火焰从内到外一般呈蓝色到黄色,以火焰判断白酒品质科学依据并不充分。

No.7 看酒的存放时间

误 区 “姜是老的辣,酒是陈的香”,因此白酒存放得越久,就会越香、也会越好。

正解: 白酒存放一段时间后,决定其口感的某些成分会挥发,从而改变酒的口感。不同类型的白酒,存储对其口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。40°以下的低度白酒,存放一年或更久,就会出现酯类物质水解,导致口味寡淡;清香型白酒,如果贮存过长,容易失去原有的香型特点,甚至出现苦涩味。酱香型白酒,储存的时间越长,酒里的醛不断地氧化为羧酸,羧酸再和乙醇酯化,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,使酒质醇厚,散发芳泽。因此,笼统地说酒是越陈越好,是不准确的。

No.8 看白酒的度数

误 区 低度酒入口较为柔顺,因此要比高度酒喝起来健康。

正解: 高度白酒香味物质丰富,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好的口感;低度酒的酒精浓度降低了,对人体刺激相对较小。酒的度数只能作为个人喜好的选择,并不能作为评判酒好坏的标准。

No.9 喝完之后看感觉

误 区 很多人认为不管怎么喝,只要“不口干、不上头”的酒,就一定是好酒。

正解: 喝酒“上头”,是酒体中杂醇油和醛类较多,以及酸脂比例不协调。酱香型白酒酿造周期较长,酒体中游离状态的醛类生成乙缩醛,辣味和刺激感都会降低,因此不容易“口干、上头”。但是,因为喝酒会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和水份流失,酒精分解需要消耗大量氧气,所以一旦喝酒过量,不管什么酒都会 “口干、上头”。

转自梧桐酿